东林党为何能左右明朝格局,而到了清朝却变得顺从与屈服?
1604年,无锡东林书院门口,顾宪成贴出一张小海报:每月初三讲学,自带板凳。没几年,书院挤成5A景区,最夸张的一次,连隔壁茶摊的小二都能背出“天下为主,君为客”。听起来像键盘侠聚集地?不一样,他们真敢动手:万历四十六年,一帮东林秀才把矿税太监的轿子掀进秦淮河,
1604年,无锡东林书院门口,顾宪成贴出一张小海报:每月初三讲学,自带板凳。没几年,书院挤成5A景区,最夸张的一次,连隔壁茶摊的小二都能背出“天下为主,君为客”。听起来像键盘侠聚集地?不一样,他们真敢动手:万历四十六年,一帮东林秀才把矿税太监的轿子掀进秦淮河,
1644年5月,崇祯吊死煤山,江南士子最在意的不是皇帝尸骨,而是“我们东林党还能不能活”。北京一陷,108位榜上有名的“东林点将”瞬间四分五裂:37%拖家带口去南京喊“反攻”,42%干脆剃头留辫,还有19%直接“潜水”。一句话——大明刚死,朋友圈先解散。
公元 1627 年深秋,北京阜成门外的法源寺里,一个穿着蟒纹宦官服的老者正对着窗外的落叶发呆。他刚收到新皇帝崇祯的圣旨,虽未明说要他死,可那 “安置凤阳” 的字眼,像一把钝刀架在脖子上。这人便是刚从 “九千岁” 宝座上跌下来的魏忠贤,此刻他手里攥着的,不是当年
在征税问题上,东林党人反对向江南士绅商富加税,主张重农抑商,却因此加剧了朝廷财政困局,其“藏富于民”的理念与国家急需军饷的现实形成尖锐冲突;皇室国本之争中,他们固执坚守“立长不立幼”的宗法礼制。
一边是明代紫禁城幽深寂静的宫苑,宦官在皇帝耳边的一句密语,便能决定一位内阁大学士的生死荣辱;另一边是美国国会山喧嚣嘈杂的议事大厅,一次纯粹按党派划线的投票,就能让整个联邦政府陷入停摆。这两幅画面,一个来自古代东方帝都,一个来自现代西方权力中心,看似风马牛不相及
关注我,下期讲:“黄道婆|她没拿融资,却做出中国初代纺织APP”(脱口秀风)
那是不是史书上是对魏忠贤造谣抹黑呢,并不是,史书上写的全是真的,历史上权臣悍将干过的坏事,魏忠贤基本上都干过,做的坏事肯定是有一箩筐的,但是之所以称之为贤臣,是因为在他后面上台的那群东林党人实在太烂了,把魏忠贤的政绩给衬托出来了。
在南京博物院的馆藏珍品中,文震孟《恩赐袍笏轴》以133.9×63.9cm的纸本行书形制,静静诉说着明代文人书法的雅韵与风骨。这幅作品不仅是文震孟书法艺术的典型代表,更因“恩赐袍笏”的主题,承载着明代士大夫的荣耀与家国情怀,堪称“书以载道”的典范之作。
三家分晋之前,靠着《周礼》制度,周天子一直稳定地统治着天下。周礼的核心就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。诸侯则是天子裂土分封开国之臣,世代继承的国家,共同拱卫和维护天子之尊位。大夫则是诸侯国分封给大臣的领地,共同拱卫和维护国君之尊位。诸侯国除了进贡天子之
大明末年,魏忠贤的影子在紫禁城绵延,光鲜也狼狈。朝堂的气氛压抑又狂热,有人把朝政比作海面风暴,有人用江湖旧事套在这种权谋上。魏忠贤出身市井,没人料到他后来能一手遮天。政事堂里,不分时辰都有人在低声议论:谁又被他打压?谁又靠他扶持升迁?这些话有真有假,像浮在酒面